一些關於假新聞和標題黨的想法
最近又有一些自媒體的假新聞被忽然炒熱,比如最近一篇說蘋果收購特斯拉的。不管是愚人節假新聞被挖墳, 還是挖墳、傳播者無腦。假新聞、標題黨這兩年已經泛濫,自媒體更是搞臭了自己的名聲。 表面看,這事兒一半關於內容制造者的人品,另一半關於讀者和傳播者素質,我相信 Fenng 的這篇文章已經做了很“給力”的討論。
前不久我也在 Twitter 上跟幾個推友討論了相關話題。
我這篇推文雖然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然而我覺得這並不是問題的全貌和根本。那根本是什麼?我覺得是誠信缺失。 你可能覺得這豈不是廢話,可是我想說的不僅僅是造假自媒體和惡意傳播者的誠信缺失,更是社會誠信缺失的問題。
在進入到分析之前我想先分享一下誠信較高的社會裡自媒體是如何生存的。拿 Medium 來說吧, 它是目前運營得最成功的博客平台之一。他們公司也很早就開始想如何犒勞寫手/作家。 按照點擊量付正相關的酬勞似乎合情合理,畢竟他們是互聯網公司,流量和用戶數就能直接和間接 給他們帶來經濟利益。 不過他們第一個槍斃了這個想法,因為這種模式極有可能讓人們忽視真正高質量的文章。 所以是毋庸置疑的情懷牌,當然不光文章質量有情懷,整個網站的 UI/UX 也是處處體現情懷。 這裡就不多說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去仔細體驗。
而發文的那些專業與非專業的作者們對 Medium 的態度呢?大多數人覺得 Medium 是一個提高知名度的平台, 他們用它來 建立 自己的公眾形像和聲譽,最終從這些知名度和公眾形像中,他們能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 當然 Medium 也會給一些明星作家一定的報酬,而我覺得這也是建立在之前這些明星作家們的 積累 之上。 而其它類似的自媒體平台也是大同小異。
所以你看,在誠信較好社會,人們更加講求運營,一種積累的過程。行為和經濟利益之間往往不是直接的關系。 注意!(請用老羅的方式念)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在誠信較缺失的社會體系裡, 行為和經濟利益之間的關系往往是更直接的。
那再來看看在華人社會比較流行的這些自媒體平台。朋友圈、微博、以及類似 Medium 的平台簡書。 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這也多虧了老羅的發布會我才意識到。就是“打賞”這個功能。我並不是不喜歡這個功能, 事實上我自己也做過產品,換我我也會加同樣的功能。 之所以加這個功能,說明產品經理們已經意識到了某種更深層的脈動。順便插一句, 在寫這篇文章做調查時我也發現了一些美國的創業公司試圖給 Medium 添加類似“打賞”的功能,可是最終都 因響應不強烈,不了了之了。
接著說回這個打賞的事兒。華人相對來說不喜歡分享,“自掃門前雪”、“肥水不流外人田”、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槍打出頭鳥”等思想已經深深影響著我們的行為。 而對於大多數中國網民來說,生活雖不到艱難的地步,但也沒有閑到天天有時間寫文章。 尤其是一些中產,有思想有知識,但是沒時間做沒有報酬的“閑事”。 所以產品經理們為了換得更多的質量相對高的內容(從而得到更多用戶和流量), 他們要把“閑事”變成“稍正的事”。
情懷牌在這個時候就不管用了,表面上,作家/寫手要養家糊口、或賺點外快。 實際上,想想之前我說的行為和經濟利益的關系, 在誠信相對缺失的社會,寫作這種行為和經濟利益如果還是間接關系,還有多少人買賬? 必須要直接,而且要赤裸裸地直接,要有視覺和數字的直觀衝擊。
那誠信在這兒起什麼作用?誠信是現金的緩衝帶,越沒有信任就越是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越有信任就越可以“賒賬”。可誠信這東西怎麼來呢?靠 積累。 人都是社會動物,不可避免地會相互模仿, 當“積累”這種“吃力不討好”的方式在一個社會裡被一些不誠信的“抄近路”的方式打敗時, 人們自然會學習“抄近路”,直到人們發現“抄近路”的弊端大於利益時才會罷休。這不可避免,即便是現在已經 很誠信的社會在早期也面臨過這樣的歷史進程。
要改變這一現狀並非易事,在經濟條件好,更富足的社會,這會簡單一些,畢竟更多人追求情懷。 說這個並沒有什麼意義,因為強國幾乎是共識。而我想說的是用經濟體系引導社會意識。 我覺得馬雲想要建立支付信用體系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其實美國社會很大程度地建立在信用體系之上, 它影響著美國人的行為模式。當在一個社會裡,人與機構要為自己以往的言行負責任時, 人們才會意識到“積累”的重要性,從而才有真正的“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