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g Modular Synth

頁首的這幅圖片是那台非常經典的 Moog Modular SynthesizerGiovanni Giorgio 用它把『未來的聲音』 帶進人們的音樂、人們的生活,從而有了 synth disco。那時候他並不知道自己做了一件多麼開創先河的事情。下面放一首跟我的這段話相關的曲子,有興趣的同學也可以去看看 The Collabrators Series Giorgio 的訪問

而接下來我要說的,我覺得,並不亞於 Giorgio 的創舉:讓音樂創作和開源相遇。

玩電子音樂的朋友可能已經知道我要說的東西了,就是像 SpliceBlend 之類的平台,類似給音樂制作人/DJ/愛好者們用的 GitHub。有了它們,你不光可以和世界各地的音樂制作人合作項目,工程文件就像源代碼一樣可以被 fork。這將會是繼 Jazz 之後又一個最美好的時代。或許這樣的平臺是受啓發於 GitHub 或 Daft Punk 的新專輯,但我想說這是一種必然趨勢。

人,說到底還是社會動物,喜歡合作。在寫代碼上如此,在音樂上的合作也已是數不甚數。合作不僅僅能夠帶來技術的交流和傳承,還能激發靈感進而帶來創新和快樂。近代有個爵士樂裡起源的詞用來描述這種音樂合作——Jam。這些平台正是順應了人類這一本能。

然而,人總愛給自己找麻煩,就像在很多年有些人對開源持懷疑態度類似,對於音樂,版權問題仿佛一直是個很頭疼的問題。在 Sean ParkerSteve Jobs 的幫助之下,雖然我們從無到有地實現了消費數字音樂版權,可是卻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被積壓和惡化,就是版權化之後死無生氣的音樂創作領域。一旦再創作被限制,創新也會擱淺。

而在幕後悄悄解決這個問題的正是 DJ 們,或者更准確地說,早期的電台 DJ 們和之後的 Club DJ 以及地下音樂制作人們1。唱片公司最開始可是沒給這些 DJ 好日子過,直到後來他們發現凡是被 DJ 放過、改過的曲子都能大賣。從此放松態度,這一路發展到現在,我們經常會發現,原來一些 Remix 反而能給唱片公司帶來更多利益。其實在這一點上音樂行業和電子游戲行業非常像。Chris Dixon 的文章 Lessons from the PC video game industry 就很好地揭示了遊戲產業的發展模式,同樣也適用於音樂產業。

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這樣的開放式合作平台應運而生。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這或許沒什麼直接影響(或許我們應該感恩更好的音樂),不過對於音樂人來說,應該慶幸自己生在這麼美好的時代。開放給我們帶來過文藝復興和 Linux,有什麼理由讓我不相信開放能給我們更好的音樂呢?